
当下信息时代,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将成为民航效率提升的核心动力,也是民航创新发展的基础保证。同时,复杂且高度互联的信息系统和网络平台直接影响民航的两个绝对安全,一次漏洞利用攻击或许会导致航班大面积延误、敏感信息泄漏等航空运行绝对安全,也可能直接对飞行安全造成影响进而威胁人民生命绝对安全。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网络空间安全是在新时代的智慧民航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证。
从上世纪中叶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为起点,大约30年后首个计算机病毒Creeper的诞生标志着安全成为计算机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以接入互联网为契机,计算机的安全随着多轮的技术更新演化为现面临的严峻的网络空间安全。
当前,以数据要素、云计算、人工智能为首的新一轮技术的出现为导向,民航在融合创新技术的同时,体现了对新战略的大局意识,提出要夯实智慧民航建设数字化基础,全面推进智慧民航建设数字化赋能,筑牢行业发展安全屏障。
因此,网络空间安全作为民航安全的关键支柱,必须得到全方位的重视与强化。构建坚固的民航网络空间安全防线,已成为确保民航业稳定运营战略要务。
民航生产运行系统涉及空管、航司和旅客服务,正在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5G AeroMACS等先进技术,以提升效率为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革新。然而,与之相伴而来的风险也不可忽视。
数据的互联互通加剧了传输和存储过程中隐私泄露的风险。由于数据接口的增多,一个点的突破容易导致以点带面的严重信息泄漏事件。此外,虽然物联网技术催发了无人设备的发展,但是基于图灵计算机的无人设备安全性同样受漏洞利用的潜在影响。
以无人机为例,执行飞行任务时被攻击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完全依赖无线通信的特点也暴露了更多的数据链路窃取、窜改等风险,使防止黑飞更加困难。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被植入后门,使系统作出符合攻击者意图的行为。
分步实施发展与安全,对当前民航已是过去时,未来的趋势是要在发展阶段就统筹兼顾、融入全程,使业务与安全一体化推进,以新发展理念全面提升智慧民航建设的系统性、协同性和安全性。
为有效减轻网络空间安全风险,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规划建设的民航信息安全新技术研究中心,以民航生产运行系统为切入点,以创新技术融合为结合点,以网络空间安全风险为着力点,立足于探索解决民航网络空间安全的新路子新方法,不断加强民航网络空间的安全水平,保障航空运输的正常运行和乘客的安全。
为改善传统身份认证机制应用在民航领域的业务多样特征、机载资源受限、通信环境复杂等问题,探索物性特征内在的身份构造模型等技术,建立持续安全的灵活认证机制。此外,为民航业内数据研究适应性的安全共享方法,在不暴露民航数据的前提下有效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另外,为实现民航数据和模型的溯源和追踪,研究基于水印、区块链技术的特定标识信息嵌入方法,为安全管理提供有效手段。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网络强国战略目标10周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民航二所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和对民航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体科研人员将继续勇于创新,在民航安全领域积极应对挑战,不断推动民航安全水平的提升。以增强民航全链条安全可靠能力为目标,将通过跟踪国际民航网络空间安全发展趋势、融合创新发展技术、依托优秀平台,做好预先研究与技术储备,为完善更加安全、智能的民航网络空间安全新战略并提升民航网络空间安全能力不断奋斗。
作者:民航二所科研中心 班新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