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是一道历史印记的长度,
记录着风雨兼程,开拓奋进的速度。
十年,是一次跨越里程的幅度,
丈量着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力度。
十年,是一个奋进坐标的维度,
承载着再启新程,二次创业的高度。
在民航二所电子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际,
我们怀抱过去,憧憬未来,
一幅幅精彩画卷徐徐展开。
一、前路(1999-2013):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过去的关键词是什么?
“是开拓进取,自立自强。”
1999年,时任所长刘雪松第一次提出了科研和工程的关系,刘卫东所长时任科技处处长便提出931工程,是二所最早的科技、人才工程,这既是二所的立所之本,更是物流公司的基础与核心,机场行李自动处理系统成为最早进入科研中心管理的两个课题之一。在毛刚的带领下,一群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头脑风暴”积极尝试技术突破,终于在2002年成功研制国内首套基于业务流程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机场行李自动化分拣系统,次年在贵阳龙洞堡机场放大试验获得成功,并正式获得生产许可和知识产权,这项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注册成立独立法人的民航成都物流技术有限公司,从零起步,让产品真正走向市场。
二、十年进行时(2014-2024):创新创业,金字招牌
在2014-2024年这十年间,公司队伍从63人壮大至 279人;营业收入从13,950万元增长至94,000万元;科研立项从2个扩大至26个;市场占有率从近乎为零飞跃至超60%;从初出茅庐到行业翘楚,秉承“自控技术强企,自主装备报国”使命,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成功擦亮国货“金字招牌”。
十年聚力担使命,党建引领谋新篇
在所党委、电子公司党委领导下,物流党总支紧紧围绕“强信念、强组织、强发展”工作思路,采取“线上+线下”“所内+所外”“理论+实践”形式,积极组织6个支部、110名党员开展学习,加强思想建设;把党建工作同经营发展同部署,完善公司“三重一大”事项分类细则等内控制度,加强制度建设;将公司骨干、后备人才充实到支委中,并积极响应“支部建在项目上”号召,在项目执行期间联合成立天府、重庆、兰州临时党支部,加强组织建设;并与西藏机场、天府机场、北京中航质等单位联学共建,扎实推进党业融合;通过书记例会、党建工作专题会持续释放党建、组织活力,助力各项工作向好而行,2014、2016年物流党总支获评民航局先进基层党组织;毛刚、陈翼、宋洪庆三位同志获评民航局优秀共产党员。
我们坚持党建赋能提高宣传水平,组建润物班组和通讯员队伍,向央视及省部级媒体供稿37条。结合二所“文化润所”的理念,打造二所+物流的母子品牌,积极参与展会、论坛,在第二届民航科教创新成果展中赢得央视等主流媒体报道4次。
十年砥砺凝共识,文化引领筑灵魂
由员工《杯子舞》自发提炼出来的“五个一”文化信念更是通过群工团妇活动进一步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力量,不论是感动全场的情景剧《一张蓝图绘到底》和《二十年磨一剑》,或是别出心裁的创意剧《逐梦》和《乘风破浪吧!物流》,还是踔厉奋发的大合唱《在灿烂阳光下》和《不忘初心》,都彰显了物流的根与魂,其中《一张蓝图绘到底》代表民航二所为民航局领导作汇报演出;组织参加民航二所职工运动会,总成绩连续三年成功卫冕。
十年薪火同舟路,人才引领绘宏图
公司2021-2023连续三年将人才队伍保障战作为公司战略落地的攻坚战,广开贤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和招聘面试测评工具,自主参与地方、高校大型招聘活动,提升人才引进精度;抽丝剥茧,完成岗位库和岗位价值评估,挖掘岗位价值效度;盘活资源,开展员工资质、荣誉、职称晋升规划,组织申报人才荣誉和人才补贴,拓展人才发展广度,34人获聘高级职称;深挖厚植,通过《人才管理办法》,加强拔尖人才、骨干人才和后备人才的管理并优化人才“四大工程”建设,夯实人才技能深度,其中,文韬班组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匠心班组荣获“新津区工人先锋号”,四川省航空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荣获2022年度民航青年文明号,杨秀清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荣获全国民航、四川省劳模和创新人才工作室。
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人才建设喜结硕果。培养出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创业领军、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天府青城计划”创新领军、“天府万人计划”科技菁英”、四川省科技系统先进个人等一大批科技精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民航五一劳动奖章等一大批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成都工匠、新津工匠等一大批工匠人才。在公司内营造了创造伟大、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浓厚氛围,广泛凝聚起广大干部职工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十年耕耘结硕果,创新引领攀高峰
回顾公司四代产品,四次创新,实现了国产行李系统从人工到自动的重大飞跃、从自动到高效的迭代升级、从高效到高速的华丽蝶变、从高速到智能的完美升华。截至目前,公司累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已授权专利92项;发表SCI/EI论文27篇;获包含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8项。
近三年,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3年累计投入科研经费达1.0863亿元,R&D投入强度达5%。2021年,公司成立四川省航空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市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为科研提供基础设施支撑;每年举办“安康杯”操作技能比赛和“五小”创新成果竞赛等群众性创新活动,让每个人都成为创新的主体。
产业是创新最终形态,公司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几乎达到100%,以TTS为例,已推广应用于16个机场,单项产品签订合同额超4亿元,项目数量和设备台数位居国内市场第一。ICS作为公司近年来继TTS之外重点研发的新产品,公司从2015年开始研发,于2019年获民航局专用设备通告,次年成功中标喀什机场,2022年取得民航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在大兴机场示范应用中试,为在大型枢纽机场推广应用奠定实践基础。
十年荣耀映辉煌,工程引领谱华章
从贵阳、重庆放大实验,到天津集采,再到大兴凤凰展翅,天府神鸟翱翔,公司国内市场的版图不断生长,国产行李系统市场占有率从“十一五”期间的近乎为零,飞跃至“十四五”期间千万级机场的市场占有率超60%,我们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外125个机场554个项目,并承担刚果、肯尼亚、多哥等十多个国家机场建设,以中国工程、中国智造继续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2019年9月25日,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这是“凤凰展翅”的高光时刻,也是国产自主研发的机场行李处理系统的一个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兴机场投运仪式,我们行李系统建设团队的代表刘涛有幸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教诲,“习近平总书记的手是那么的厚实、那么的温暖。在这个无比熟悉的北京大兴机场航站楼里,觉得这两年历经的千辛万苦都是值得的。”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行李系统项目在众多方面创造了民航业内的首次:行业内首次由中国企业集成ICS设备;首次在一个机场同时建设两座航站楼的行李系统;首次在行李项目的设计、安装全过程采用BIM技术……时间轨道拉回到2020年1月,在项目建设期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项目经理杨斌开始了数月白天在岗带班值班,晚上电话值班的 24 小时超长“待机”作战模式,牢牢把握双重任务,全力保持工期目标不变、年度任务不减,为推进四川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复工复产起到良好示范带头作用。“总觉得对孩子和妻子亏欠了太多,今年春节还没回家见过他们俩,但疫情当前,我就必须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主动作为,作出奉献和牺牲。”
行李系统建设者们的十个春秋,在钢构交错的项目上执着坚守;十个寒冬,在零下十几度施工作业;十个盛夏,在烈日炙烤下铸就机场“内在美”;十个春节,只能通过手机网络与家人完成“团聚”,没有灯笼,没有烟花,只有施工现场褪去机器轰鸣后的静谧。公司每年10余人超320天驻扎在项目现场,长期在一线的员工多达105人,夜以继日奋战在施工一线,确保各个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三、前程:未来已来,二次创业
未来的关键词是什么?
“是坚定信心,勇于超越。”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