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的脉搏永不停歇——日均800架航班轰鸣之下,民航二所电子公司旗下物流团队用1000个深夜的静默攻坚,在机场“心脏”地带完成了一场“零干扰、零失误”的不停航施工。这场与时间、空间和风险的终极博弈,将“不可能”化为新标杆。
“如果把机场比作人体,不停航施工就是在跳动的心脏上做精密手术。”项目负责人张正毅的比喻,道出了重庆江北机场T3B项目的核心难度。
在动脉上造未来
2022年6月,张正毅率团队进驻重庆T3B航站楼项目现场。他们的任务看似是常规的扩建行李系统以提升机场吞吐能力,实则面临极端挑战:施工区与运营区最短距离不足5米,且每日有效施工窗口期仅限航班结束后的夜间至次日首班起飞前的3-4小时,同时任何操作均不得干扰航班起降、行李运输及旅客服务。整个项目涵盖长达11公里的线体铺设、面积达2.3万平方米的钢平台施工,以及多达23个设备接口改造、网络割接与新老系统集成工作,任一环节失误,都可能引发整个系统瘫痪。
用“微创手术”替代“开胸手术”
为破解难题,团队采用“分区域分阶段系统替换”模式,采用低振动工法(振动幅度控制在0.5mm/s以下)、低噪音设备(噪音低于55分贝),并与机场运营部门联合制定“施工日历”,将高风险工序集中于凌晨1-3点。技术负责人李海兵回忆:“23000平方米钢平台需在运营中的分拣系统上方搭建,就像在全速运行的流水线上盖房子。”
而项目最凶险的“魔鬼细节”藏在毫米与秒针之间,11公里光缆网络割接需在4小时内完成,17台AMR与原有系统对接精度不超过0.8厘米,全流程跟踪系统需整合多模块实现行李全链条可视化。2024年底,因工期滞后,团队需在2个月内完成原本半年的调试任务,通过拆解线体为23个模块、实行“滚动计划+动态调度”,最终提前15天完成任务。
1000个夜晚的坚守和突破
这支将“不可能”变为现实的团队,由三大核心力量构成——项目经理张正毅与技术负责人李海兵坐镇“指挥中枢”,一位紧盯进度,一位严控风险;工程管理部的陈仁友带领的“现场铁军”团队与工程技术部左麟玉、丁凯、朱植均、冯文飞组成“技术大脑”,常驻物资库与施工一线,在图纸与代码间编织起严密的安全防线。
他们的协作模式被提炼为“模块化分工,一体化作战”,技术部潜心优化方案,工程管理部高效调配资源,关键节点全员便扑向现场。技艺与精神的传承,也是团队的底色,老匠人将经验焊入年轻血脉,“零失误”信念熔铸为团队基因。
他们以“两点一线”的单调,换取了机场运行的“零感知”;用一千个不休航的深夜,将极限重塑为“新起点”。张正毅说:“当你在凌晨3点看着最后一块钢平台安装到位,听着系统调试成功的提示音,你会明白——所有的牺牲,都值得。”
从“不可能”到“新起点”
如今,重庆T3B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作为在超大型枢纽机场实现不停航的系统改造工程,其积累的施工经验与风险管理体系,为同类型机场升级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中国方案。
千夜不休航,淬炼出机场运行的“零感知”与工程质量的“零缺陷”。这支“驻扎铁军”以血肉之躯对抗极限,将“不可能”碾作“新起点”——他们熔铸的不只是钢铁航站,更是物流人的基因:于无声处坚守,在绝境中突破,以平凡铸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