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不辍,孜孜前行。十年奋斗,民航二所电子公司在市场拓展、科研创新、工程建设、运维保障、海外项目、子公司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傲人成绩。回顾十年,我们将以“‘十’光有迹,砥砺前行”为主题,推出十周年成就系列报道。本期为您带来科研创新篇。
十年磨剑科创路,技术创新领航途。加快构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民航二所电子公司始终坚持以“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肩负起智慧赋能机场重责,扎根机场技术创新最前沿。
公司自成立伊始即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将科技创新列为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引擎之一。公司成立之初就设立科研开发独立二级部门,全面负责科技创新工作,先后开发出空勤登机证全国联网管理系统、机场净空管理一体化平台、机场智慧道面管理系统等多个全行业应用覆盖、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高自研率的公司自有核心拳头新产品,为公司科研创新自立自强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3年4月,为进一步加强民航二所电子公司科研创新能力,助力二所建成国内领先的民航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发展中心,经所党委研究决定,二所工程技术中心与二所电子公司科研开发中心进行合并重组成立新的科研开发中心,自此公司科技创新工作正式迈入新征程。作为公司的三大前台中心之一,科研开发中心承担着公司重点产品开发、前瞻技术研究、首台套实施、民航规划咨询服务等重要职能。10年来日月兴替、昼夜坚守。科研开发中心已逐步明确以科研课题研究、先进产品研发、专家型人才培养为发力点,助力公司形成创新发展新动能、谱写公司创新发展新蓝图。
强化战略引领科技力量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在公司党委“四抓”工作思路指引下,科研开发中心不断突破创新。在“抓体系”建设上,科研开发中心自2022年开始,通过导入试点、持续改进,逐步构建了集成产品研发管理体系(IPD体系)。在“抓能力”建设上,中心建设运营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参与建设6个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种子选手实验室;先后获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15项,获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3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2项,形成190余项专利、软著、论文等知识产权。在“抓团队”建设上,中心以IPD思想为指导,下设了4个纵向职能部门以及X个横向产品开发团队;拥有博士2人、硕士39人、在读博士5人;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6人;先后培育了天府青城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以及后备人选、中国民用航空局民航机场航班运行与控制创新团队负责人、民航安保科信专家等科技领军人才。在“抓文化”上,科研开发中心以“解放思想 大胆创新 艰苦奋斗 勇攀高峰”为中心团队文化指引科研创新工作。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根植于鼓励创新的制度、崇尚创新的文化和孕育创新的土壤,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正是基于所党委与电子公司党委长远性、全局性的战略谋划,为科研开发中心的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工作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与基础,科研开发中心正在以朝气蓬勃之姿、健康高速之态向前奔跑前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10年风雨兼程,科研开发中心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通过自主研发的方式,逐步形成了“1+9”的新产品研究开发与首台套验证实施体系,将前瞻性的科研探索转化为实际、高效的技术产品,在机场顶层规划、机场安全领域、机场大数据处理等领域打造多个重点新产品,切实为机场解决日常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行业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工作要有目标、有规划、有战略
民航二所电子公司致力于机场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服务,将规划咨询业务定位为公司的“创新领航业务”。重点培养、输出高质量专家型人才。通过方案引领提升公司品牌效应和行业影响力,并为公司自有产品的研发和市场策略提供洞察和方向指导。在科学研究上,2023年获批公司第一个自立软科学项目《智慧机场顶层设计规划研究项目》,在项目落地实施方面2017年至2022年,先后为广州、南宁、上海以及运行监控中心等单位提供咨询服务,并获得上海、南宁、广州等多家机场单位感谢信对咨询能力给予认可。
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也是公司本级科研创新主线之一
构建机场立体式一体化安全防护网是提升机场安全防护能力的切实手段,科研开发中心从物防、人防、环防等多角度探索形成多个具有代表性产品。
阻碍机场外来物入侵是机场安全维护的重要工作,围界是各大机场安全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公司为加大自有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产品质量,决定打造新一代机场围界立体化智能防范系统。该项目作为 IPD 首批试点之一,始终秉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大力开拓首台套验证项目,目前已成功落地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未来将逐步向国内众多机场进行应用推广。
规范机场人员准入资格,补齐安全短板,是助力平安机场建设应有手段。科研开发中心针对全国机场控制区人员监管难、管控难、回收难等问题,以全国机场控制区人员数字化和智慧化为目标,建立机场控制区持证人员数字管控体系,实现全国机场控制区人员全生命周期云上监管的数字化智慧化建设。
构建机场实时可见的火眼金睛,是获取机场生产运营情况的安全线、基本面。自2015年起,科研开发中心在机场视频分析领域开始谋篇布局。在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的支撑下,自主研发的机场航站楼旅客行为研究成果在机场应用落地,解决了机场在安全、运行、服务等方面的问题。疫情期间,研究团队提出了航站楼“B类人员”溯源识别方案,将科技创新成果用于助力民航抗“疫”,并在民航报等主流媒体获得了专题报道。当前,“机场一体化智能视频分析管理平台”成功在银川等机场进行试点验证,对降低安全隐患,保障机场高效运行,提升旅客服务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打通机场生产要素是建设智慧机场的高效手段
机场数字孪生系统,起源于2017年,团队通过利用科研、工程双向驱动的设计理念,打造出具备全要素信息化、全链条智能化特色的机场数字孪生系统。2021年,民航电子数字孪生系统成功中标重庆江北机场数字孪生项目,代表国内首套数字孪生机场建设项目由此启航,具备里程碑意义。系统先后于2023、2024年应用于西安咸阳机场、太原武宿机场,2024年3月重庆江北机场数字孪生项目获批局方全流程运行场景试点,为国内机场在数字孪生领域唯一的试点项目。
久久为功,方能积厚成势
面向未来科研开发中心将继续以加快建成国内领先的民航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发展中心为己任,建设智慧机场,服务民航发展,为民航二所电子公司的下一个十年凝心聚力,续写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