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是中国民航局为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而打造的战略级创新平台。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民航领域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科技项目,示范区依托中国民航第二研究所,对标美国FAA威廉·休斯技术中心、欧洲欧控实验中心等国际顶尖民航科研机构,致力于建设成为国际一流、亚太领先的民航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验证基地,覆盖民航全产业链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以及全球先进的民航技术创新与重大装备研发中心。
示范区位于成都市东部新区及未来科技城,紧邻天府国际机场,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期工程总投资106.3亿元,用地1721亩,建设内容包括16个民航科技创新研究中心和1个示范验证中心,涵盖空管、适航、机场、航空运输、通用航空、低空经济及新兴技术应用等多个关键领域。园区配置科研设备3775台(套),科研用房总建筑面积达62.65万平方米。研发总部园区已于2023年12月11日投入运营,预计2027年实现全面运行。
示范区聚焦民航长远发展与安全运行的核心需求,构建“全链条、多维度、高能级”的科研体系与覆盖民航新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装备生产、无人机制造与服务的全产业链,为民航强国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新引擎。其核心设施包括:
亚洲唯一的民航模拟验证机场:按4C级中型机场标准建设,计划2026年建成。将成为国际一流的测试认证中心、国家级放大试验验证基地和全领域业务演练基地、全球综合型民航科技展示中心和全方位民航科普教育基地。
国内首个、全球第三个民航生产运行全流程仿真平台:该平台是智慧民航建设的关键基础设施,通过虚拟仿真构建“门到门”全流程环境,集成机场、空管、航司和低空等多源运行数据,支持航路导航、通信监视、机场协同控制、无人化作业、终端区一体化运行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验证,并具备多主体协同培训功能。
我国民航规模最大、能力最完整的全链条适航检验检测平台:覆盖航空器设计、制造、运行与维护全生命周期,在航空油料、航化品、防火安全、低空飞行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等领域具备国际一流测试与认证能力,为国产大飞机、eVTOL等航空装备提供适航支持,并服务全球航空产业链。
民航首朵自主创新云与全栈国产生态数据中心:通过国标A级认证,具备全栈国产、绿色低碳、多元算力与先进智能算力等特征,提供50万核通用算力和100PFLOPS智能算力,支持大规模计算、AI训练与百亿参数大模型应用。云平台基于全国产底座,统合多种国产服务器与操作系统,提供安全稳定的一站式云服务。
示范区已邀请十余位院士专家参与科技指导,并与数十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达成合作,将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研发、测试与验证的全栈服务。全面投运后,示范区将践行“共创、共享、共赢”理念,以国际领先的基础设施和创新生态,带动千亿级产业集聚,全面提升中国民航在安全、效率、绿色、服务与创新能力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智慧民航建设的关键支撑和全球民航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地理位置
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一期工程场址位于成都东部新区,分为A、B两个区建设。
地理区位图
交通区位图
A区位于成都东部新区CBD区,建设用地57亩,其中A1地块面积29.5亩,A2地块面积27.5亩。主要建设12个研究中心,并配套建设学术交流中心、科技服务和培训教室等科研服务设施,建设面积约24.5万平方米。
A区外环境关系图
A区效果图
B区位于成都高新区航空科创产业园片区,紧邻天府机场。建设用地1664亩,其中B1地块面积499亩,B2地块面积1165亩。B1地块建设11研究个中心,建设面积约29.6万平方米。B2地块规划建设民航科技创新示范验证中心(模拟验证机场),建设面积约8.6万平方米。
B区外环境关系图
B区效果图
发展规划
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以“整体规划、科学布局、统筹建设、协调推进”的原则,通过示范作用,吸引与民航行业相关的科技创新产业入驻,最终打造世界一流、行业产业链全覆盖的民航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示范区规划分两期,其中:
示范区一期规划按照民航科技发展相关规划提出的重点科技研发任务及目标,结合民航行业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并且根据现有的研究基础和资源条件,规划民航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和民航科技创新示范验证中心,涵盖空管、适航、机场、航空运输、通用航空、新兴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平台,以民航二所为实施主体,主要承担民航行业的基础工程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及测试验证工作。
示范区二期工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民航工程技术创新基地、民航科技创新示范验证中心及科技服务项目,以行业内相关单位为实施主体;第二阶段吸引社会资本协作共建产业化项目,搭建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在科技金融、智慧空管、绿色机场、新兴技术应用等领域吸引民间资本,实现民航核心技术向产业转化;第三阶段结合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的总体规划与产业定位,按照技术加资本的协同发展理念,为更广泛的社会资本投资民航领域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创造条件,在行业核心技术产业的基础上孵化配套产业项目,实现对航空、交通、信息、制造等周边产业链的整合衔接。